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29日 06:56 | 来源:四川日报
——四川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暨“4·20”芦山强烈地震抗震救灾表彰大会发言摘登
勇当开路先锋 誓保灾区生命线
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书记、局长 朱学雷
芦山“4·20”强烈地震已过去整整68天。这些天来,我跟大家一样,脑海中不时浮现出地震时的情形:山川崩裂、房屋倒塌、道路阻隔……在县城、在乡镇、在村庄,无数的受灾群众翘首以盼、抽泣呼喊、亟待救援……
震后1个多小时,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党委负责人就出现在灾区生命通道上的第一道“关卡”——飞仙关塌方点,组织公路部门排险抢通;震后2小时,映卧路、巴朗山代表处抢险救援队130多人,开赴省道210线小金至宝兴段展开抢通;震后3小时,工程技术专家小分队赶赴灾区,开展公路损毁调查。
地震中,雅安、成都、甘孜等6个市(州)21个县(市、区)有6800多公里公路受损。特别是雅安市,损毁公路达2986公里,其中国道318线、省道210线等国省干线公路,芦山县、宝兴县的干线公路及18个乡镇的公路交通全面瘫痪。在地震重灾区的多条生命通道上,全省公路交通人夜以继日,冒死奋战,进行了一场与天灾抗争、与时间赛跑的紧张救援。
震后4小时,国道318线和雅安至芦山的公路打通;震后16小时,芦山县所有乡镇打通可绕行到达的生命通道;震后30小时,省道210线芦山至宝兴等重灾区主要交通干线公路抢通;震后50小时,芦山县、宝兴县所有乡镇道路全部抢通。
不到4天时间,我省全面抢通灾区道路,取得抢通工作阶段性胜利。一条条连接南北、通乡达村的生命通道,在地震灾区的高山峡谷中蜿蜒延伸,为抗震救灾、抢险救援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交通保障。
在抢通保通一线,始终是党员干部冲锋在最前面,战斗在最险处。年已58岁的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聂平,老家就在芦山县城所在地芦阳镇。地震发生后,他第一时间从成都赶到飞仙关镇大深溪巨石滑落现场指挥抢通救援。直到4月24日下午4点多,聂平才初次看到震后的母亲、岳父,还有躺在简易帐篷里的岳母。此时,距地震发生时已过去整整100个小时。
如果说抢通是一场“歼灭战”,那么保通就是一场“持久战”。请省委、省政府放心,请全省人民放心,我们将奋勇拼搏,以“誓保蜀道通途”的信心和决心,让灾区人民早日走上安全路、畅通路、幸福路,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繁荣和谐四川、书写蜀道华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党旗在安置点上高高飘扬
芦山县纪委(监察局)副县级纪检监察员、芦山县体育馆受灾群众集中安置点临时党委书记 武静
5月21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芦山县体育馆受灾群众安置点。他夸奖临时党委“工作很细致,有创新。辛苦了。”总书记的亲切关怀,让我深感责任如山、使命光荣,更增添了信心和决心。
芦山地震发生后,县委在体育馆临时安置点设立临时党委,安排我担任临时党委书记。这个集中安置点共搭建帐篷950余顶,入住受灾群众5500余人,每天接收发放物资1.2万多件。
临时党委成立之初,我们对帐篷内227名党员逐一造册登记,建立了10个临时党支部,进行分类管理,并区别情况安排不同工作任务。一个个“第一时间”在临时党委的工作记录上不断延伸:79岁的骆其群大娘带着15岁的智障孙儿第一时间住进帐篷,吃上热腾腾的方便面;超出预产期4天的孕妇第一时间被送往雅安;刚出生3个月的婴儿第一时间吃到奶粉。
在救灾物资发放上,党员坚持让群众先领、不与群众攀比,并做到日清日结,建立台账和张榜公示。这么久时间,安置点没有发生过一次哄抢,没有提出过一点异议。老百姓都说,体育馆安置点发的东西不是最多的,但是最公平的。在震后短短十来天里,临时党委收到31份入党申请书,还有很多群众主动找到我们,踊跃认领工作。
积极的心态,坚定的信心,是战胜困难的宝贵精神力量。由于帐篷内不通电、文娱活动贫乏,我们组织开展了“帐篷夜话、帐篷电影电视、帐篷书屋、帐篷故事会、帐篷联谊会”等“五进帐篷”活动,稳定和安抚受灾群众的情绪,增进群众和谐关系,引导安置点群众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群众纷纷反映,丰富的文化生活,抚慰了大家的情绪,提升了战胜灾难的信心和决心。
这几十天来,临时党委的同志们晒黑了,掉肉了,我也瘦了8斤,但每当看着受灾群众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就感到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每当看到组织和领导的关心支持,就更加增强了无往不胜的勇气。我们坚信,只要挺起不屈的脊梁,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一定会继续用责任和奉献为受灾群众遮风挡雨,用爱心和勤劳为受灾群众撑起一片蓝天,用忠诚和智慧重建更加美好的新家园!
震中龙门明天更美好
芦山县龙门乡党委书记 杨继康
芦山地震对我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全乡死亡27人,受伤936人,100%农户房屋受灾,23372名群众急需安置或转移。
一场生命大救援的战斗在震中打响。48名乡干部在第一时间赶到全乡各村、组,6个村党支部、600余名党员迅速行动,大家在8000多户农家的废墟中,搜寻着每一个可能的生命踪迹。
乡、村、组干部和共产党员冒着余震的危险,冲在最前面,在关键时刻表现了他们对党的忠诚、对群众的热爱。红星村党支部书记苏凤鸣刚从废墟中爬出来,立即组织人员成功救出被困在危楼中的2名村民。古城村村主任高全良带着村民进行搜救,他们徒手从废墟中救出2名儿童、7名重伤员,刨出6名遇难者遗体。受灾群众拉着我们的手说:“看到你们,我们就知道,天大的困难都能战胜。”
抢险救援最关键的时刻,4月20日上午10时许,省委书记王东明、省长魏宏等省、市、县领导来到我们身边,来到受灾群众的身边,省、市、县三级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在龙门乡成立。成都军区等各路救援大军陆续挺进震中,和我们一起开展抢险救援。食品、药品、帐篷等救援物资也源源不断送到震中。
在紧张开展救援的同时,我们立即展开受灾群众的安置工作。我们摸索出一套符合龙门乡工作实际的过渡安置新模式。龙门乡第一时间成立抗震救灾临时党委1个,临时党支部6个,参加救援的部队负责人就近加入到临时党委和党支部中。此外,我们组建有县、乡、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组成的60多人的监督检查队伍,组建心理医生与县乡村群众工作组相结合的30余支200余人的工作组。
4月24日,龙门乡青龙场,在这个全乡最大的集中安置点上,党旗迎风飘扬,1100多名群众入驻安置点。4月25日,全乡87个50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搭建完成,全乡2.3万受灾群众全部得到妥善安置。“4·20”芦山强烈地震发生1个月时,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震中龙门,亲切慰问受灾群众,鼓励我们“把安全、美丽、放心的美好家园重建起来”,给了我们极大的鼓舞。灾后恢复重建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坚信,震中龙门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守责一方 为警徽增光
宝兴县公安局副局长、交警大队队长 陶海
4月20日8点02分,距震中直线距离仅10多公里的宝兴,瞬间山崩地裂,房屋倒塌,桥梁损坏,公路、通讯被毁,情况危急。
震后30分,我与在雅安的民警一起返回宝兴。回去的路是一条路宽仅3到4米的乡村道路,车顶不时被山上余震震落的石块打得嗒嗒直响,一块巨石堵住了去路。我们将车寄放在一农户家,徒步8公里后,又借用老百姓两辆摩托车继续前行,遇到塌方路段就抬着摩托车过去。我们终于在下午6时艰难抵达宝兴县灵关镇。
我们组织在场的交警、派出所民警和当地群众等40余人组成突击队,救出受伤群众7人,疏散群众170余人。由于当地医疗条件有限,现场有11名重伤员急需转院治疗,但救援直升机无法降落,情况万分紧急!我立即联系车辆,冒着余震和次生灾害的严重威胁,连夜将11名重伤员护送出去。
省道210线全线抢通后,日车流量达1000余辆,尤其是震后公路沿线的灾害隐患点增至120余处,随时可能发生泥石流、塌方、落石等次生灾害。为保证道路安全畅通,我积极参与研制保畅方案,结合实际提出“单向间隔通行、夜间禁止通行”的管制意见,被省市采纳并实施。
5月9日,因省道210线铜头段山体塌方致三人死亡,5月10日至12日连续三天道路封闭排险,死者家属王某无法到雅安为丈夫、儿子办理后事,悲痛欲绝。得知此事后,我迅速驾驶警车将王某送至灵关镇,绕行至雅安,并掏出身上仅有的200元钱递到她手中,说:“请你一定要相信党、相信政府,坚强地好好活着!全国人民都在关心我们灾区,还有什么坎不能过!”
地震发生以来,我和全队民警一道,日夜奋战在交通管理一线,连续50余天,没有休息日,没有下班时间,没有惊天的壮举,只有无私的奉献。“抗震救灾先进个人”,是党委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工作的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将倍加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继续团结带领全局民警,无怨无悔地全力投入到省道210线保通保畅工作中,用辛勤和汗水筑起一条摧不垮震不断的生命保障线,用无悔的忠诚再铸震不垮的神圣警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