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PT-075、学生党建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师范学院  >> 学生党建之窗首页  >> 聚焦热点  >> 社会热点 >> 正文
“85后”年轻教授为啥能引来好评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5-29

“85后”年轻教授为啥能引来好评 

近日,武汉大学经“千人计划”引进八五年出生的年轻学者邓鹤翔,并聘其为该校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教授,吸引了众多关注目光。不同于近来也受聚焦的“湘潭27岁副县长”、“揭阳28岁副区长”等,人们对这位“85后”正教授给予的更多的是欣赏与支持。这不禁让人思考,同是“年轻后生”,同是“委以重任”,为何舆论的反应却天差地别?

简历“看得清”,人才“选得明”。在学校网站,邓鹤翔的简历“一览无余”,通过阅读可以清晰了解他的出生年月、求学经历和学术成果等信息,一目了然,明明白白;同时,作为一名经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归”,从推荐、申报、评选到最终被确定为计划人选并落实相关待遇,步骤和程序都是严格且经得起各种检验的,可以说,在进入大学走上教授岗位之前,邓鹤翔必定是经过了众多严格审核与层层细致把关,没有真才实学是不可能顺利通过的。类比之下,有的地方“火箭”提拔的“神女”、“神速”升迁的“牛人”,不仅简历经不起“推敲”、甚至“遮遮掩掩”、“秘而不宣”,一些经查后甚至还存在“弄虚作假”、“程序空转”、“违规操作”问题,让人难以信服被提拔者有“真本事”、“硬功夫”,又怎会不引起人们对腐败滥权的不断猜想与反复质疑呢?

年轻“有真才”,工作“有实绩”。据学校相关人员介绍,引进邓鹤翔并聘其为教授,是基于学校发展需要,看中的是其出类拔萃的学术水平,而不是其他因素。据查,邓鹤翔本人的确才华出众,他在高中阶段就曾获全国高中生化学竞赛一等奖,复旦大学求学期间还连获优秀学生奖学金,在美留学时,他26岁便完成博士论文,并参与美国能源部重大项目,并在学界“顶级”期刊《自然》、《科学》等发表过第一署名文章。可见,无论是学业成绩还是研究成果,邓鹤翔都“业绩过人,”且“可考据”、“可衡量”,都是实实在在可以看得到的真成绩,这对于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的他来讲,既是一种职业“资本”,更是一种能力“证明”。反比一些地方选拔的个别“神童”“神女”,即便在工作实绩上“平淡无奇”,在职务提拔上仍旧“日新月异”,没有或鲜有突出的实绩支撑,依然连提快升,为啥、凭啥,人们能不疑虑发问吗?

树立“正导向”,释放“正能量”。邓鹤翔年纪轻轻就当上了令人羡慕的“正教授”,为什么大多数人在“惊奇”之余,却鲜有发出极力反对的声音去“说三道四”呢?关键在于国家“千人计划”是阳光透明、公平公正的人才评选工作,相关大学的“聘用定级”也是按照规定来、卡着程序走的,即没有“唯年龄”、“唯资历”,也没有随意“出格”、“破原则”,对邓鹤翔的安排使用,不仅注意发挥其个人学术专长,又注重契合学校科研发展整体规划,这种识才、选才、用才、爱才的用人之举,在大学树立的是“看真才、重实学、用能人”的导向,在社会上则释放的是崇尚知识、学习进步、“靠能力吃饭”的正能量。跳出来讲,“国以士盛,业以才兴”,社会要发展,国家要强盛,培育并用好各类人才是根本大计。无论“政界”,还是“学界”,选人用才都不是小事。期待邓鹤翔这样一个靠自身努力取得“功名”、赢得“位子”、获取“掌声”的年轻人,能够引起社会对当代年轻人的再审视,也能够启发更多正在成长的“80、90后”,在更广范围催生出更为良好的选人用人风尚。

版权所有:乐山师范学院

最佳访问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