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PT-075、学生党建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师范学院  >> 学生党建之窗首页  >> 榜样力量  >> 先进事例展播 >> 正文
重庆酉阳:大山里的“守望者”杨进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25

重庆酉阳:大山里的“守望者”杨进华

 

33年间,为了让大山的孩子找到一条通往外界的路,他奔波忙碌,尽心尽力。

33年的教育生涯,有心酸、有波折,但他从未退缩。他就是铜鼓乡官塘万向小学木巧村小教师杨进华。

下雨天,为学生准备好干衣服

57日,杨进华起了个大早,骑摩托车来到铜(鼓)李(溪)公路通往木巧村小的岔路口,他要赶在学生来上学之前,把客车从集镇上带的猪肉运回学校,为学生的午餐做准备。村里有了公路之后,他的时间还来得及,要是在以前,可就不那么容易,以前,从铜(鼓)李(溪)公路到木巧村小只有一条近4公里的山路,单程走完都要一个多小时。

“杨老师,又在拖东西啊!”村民们看见杨进华,都热情地和他打招呼。杨进华总是笑呵呵应着,并热情和大家聊天。

有人问,为什么他和大家的关系相处得那么融洽,杨进华说:“一方面这儿是我的家,另一方面是大家之间多年的坦诚相待。”加上大山里很多人都受过杨进华的关照,所以大家见到杨进华,也格外亲切。

杨进华说,人们所说的关照是由于下雨天很多孩子上学时总是把衣服打湿,因此他在学校里准备了10多套干衣服,让学生第一时间换上。

这个看似很小的关爱,在大山里久而久之就被人们津津乐道,有的群众还通过给他赠送农产品等方式感激他,这样一来二去,就形成了一种温馨的氛围。

但如今这些衣服快失去作用了,学校的学生人数已经由最初的70多人减少到了现在的7人。“村小要垮了,但我不沮丧。”杨进华说,看到村里的多数孩子能随大人到城市享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很高兴。

为学生“砍”上学路,一砍就是33

“真正与木巧村小结缘是1982年。”杨进华回忆道,1981年,他高中毕业,因为几分之差落榜,才让他想到回家乡当教师。

直到如今,他仍然记得来木巧村小的第一天。“我在教室里给一群孩子上课,教室外一群衣衫褴褛的大孩子在追逐打闹,一打听才知道这些大孩子都是辍学的孩子。”杨进华说,当时的第一想法就是让这些孩子回到学校继续上学。

后来,一结束教学工作,杨进华就开始调查这群孩子不上学的原因:原来是从村里到中心校要经过一条茅草路,孩子们上学极不方便,下雨天还把衣服打湿,经常感冒。

杨进华决定联合当地几个学生家长定期把从木巧村小到中心校的茅草路砍出来。而这一砍就是33年。

33年间,杨进华开始是邀请愿意修路的家长和自己一起“砍路”,报酬就是他招待这些家长每人每天一包烟和一顿午餐。后来为了效果能够长久,杨进华还自己买来除草剂和家长们一起灭草。

33年间,风云变幻,从木巧村小到中心校有了公路,走小路的人逐渐减少,但“砍路”已经成为了杨进华的一种习惯。

如今木巧村小所在的官塘村也由远近闻名的“文盲村”变为“文化村”了,村子里“80后”年轻人的文化水平多数是中专以上,很多人为了孩子能够有一个好的学习条件,还把孩子带到大城市学习。

“哪怕只有一个学生,我也会坚守”

“同学们看,这就是树皮,来跟老师一起拓印下来观察。”与其他老师的课不同,杨进华是把学生带进大自然中进行观察学习。

杨进华为了让孩子们不输在起跑线上,这些年他一直坚持学习素质教育,他理解的素质教育就是把学生融入大自然,提高综合能力,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分数。

大山很多人富裕了,逐渐带着孩子去了城市,留下的要么是经济条件不是很好的,要么是有困难的家庭,这些孩子很多没有见过电脑,不懂多媒体。针对这些学生,杨进华采用的是“画饼充饥”,即用文字和图画讲解什么是电脑,什么是互联网,什么是多媒体。

“除了文化课的教学,我还要兼学校的管理,厨师、保安,总之学校的一切都是我一个人包打包唱。”杨进华笑着调侃,自己是全能型选手。

看到杨进华轻松愉快的笑脸,有人不禁问:“这些年,你难道不觉得苦吗?”

“苦,怎么不苦?我没有想到自己会在大山里坚持了33年,也不知道还能在这里教多长时间的书。”杨进华说,“我并不后悔自己当初的决定,哪怕木巧村小只剩一个学生,我也会将自己的爱继续,我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关注仍然还在大山里读书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版权所有:乐山师范学院

最佳访问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