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离不弃带着瘫痪父亲上大学
王玲,乐山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1级初等教育专业学生,1991年出生在巴中通江铁佛镇。她不离不弃,带着瘫痪父亲上大学的事迹在成都电视四台、四川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乐山新闻天天报、乐山广播电视报、巴中新报、三江都市报、成都商报、新华网、中国教育人才网等全国电视、网络相继报道,成为自强、孝老的学习典范。2012年王玲获乐山师范学院第三届“大学生自强之星”、“乐山好人”道德模范称号,入选中国好人“孝老爱亲”候选人,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王玲的母亲2003年去世, 2011年2月,父亲不幸发生车祸,瘫痪在床,失去了语言功能,几乎成了植物人。家中有三姐妹,姐姐怀孕,妹妹正在实习,王玲就主动承担起照顾父亲的重担。
一边是父亲需要人照顾,一边是难得的大学学习机会,到底该怎么办?从小王玲立志当一名教师,现在好不容易有这个机会读初教专业,她比任何人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而且父亲对王玲的希望很大,她是家里读书最多的孩子。父亲希望她以后能找个好工作,能有出息。王玲思来想去觉得父亲的病耽误不起,但书可以再读。于是她萌生了辍学的想法。当她把辍学的想法告诉了学校后,学校领导经过认真考虑,鼓励她继续学习,同意她带着父亲来上学。
“我走了,你要乖点哦,如果遇到有人进来,你就问他找哪个。”“如果身体不舒服,你要坚持到我上完课回来。”王玲出门前反复叮嘱着瘫痪在床的父亲,虽然她心理明白她父亲根据不知道她在说什么,而且父亲也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有一点眼神的交流。早晨5点钟起床,王玲把父亲安顿好以后就去教室上课;中午12点下课以后,匆忙赶回去给父亲喂饭,擦身子,活动筋骨;下午2点再赶回教室上课,遇到早下课的时候,王玲就先去买菜,再回到寝室做饭,喂了父亲后便推着父亲出门溜一圈……这就是王玲的一天
学校非常关心王玲的生活,为了让王玲更好的照顾父亲,学校在宿舍一楼给她们安排了一间房。王玲的父亲需要24小时供氧,而宿舍11点就统一熄灯,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专门请来水电工重新牵线,就连锅碗瓢盆这些生活用具也都给她备齐。考虑王玲的生活和学习压力,学校为她申请了每年4000的助学金和临时补助金,并安排了图书馆的勤工助学岗位给她。
王玲细心照顾父亲,每4个小时就需要吃一次流食,一天要喂5次。为了不影响正常学习,她每天早上6点半就得起床给父亲弄早饭,两个鸡蛋,一瓶牛奶,用豆浆机打成汁,再通过注射器注射到胃管里,这样注射十几次,父亲的早饭才算吃完。如果时间还早,她就煮点面条或者泡碗方便面吃,要是晚了,就赶紧去食堂买个包子边啃边去教室。中午是正餐,她要么炖鸡汤,要么炖排骨。炖汤的时候,她会把里面的骨头掏出来,把鸡肉和着鸡汤打成汁,用注射器喂给父亲吃。
为了防止父亲生褥疮,王玲每天都要给父亲按摩,翻身,天热了,就每隔几个小时给父亲擦一次汗,每天洗一次澡。天晴时,要推着父亲去晒太阳,降温下雨时还要注意给父亲添加棉被。父亲的大小便是不能自理的,王玲给父亲买来纸尿裤,每隔几小时查看一次,如果遇到父亲要大便,王玲还要帮着用手去抠。
王玲的手机里至今存着一张与父亲的合影照和她姐姐小孩的照片,有空的时候就给她爸爸看。手机里有她爸爸爱听的歌,她在寝室的时候会放给他听。她会自言自语给爸爸讲去过的故事,讲小时候每次放学回家,父亲总是做好了饭菜等着她,总想用亲情帮助恢复记忆。
王玲最担心的是父亲的癫痫病发作,因为车祸的时候,父亲的小脑有血块,生手术以后就留下了后遗症。一次,父亲早上6点40左右就开始在床上抽搐,王玲就像是有感应一样醒了过来,她一边用手掐父亲的人中,一边找来吃饭的勺子给父亲咬着,可是父亲的痛苦好像加重了一般,她怕父亲咬了舌头,就把手给父亲咬着,几分钟过去,父亲的症状有了缓解,王玲的手也留下了深深的牙印。
王玲把学校和社会对她的资助几乎全用在了给父亲治病和补充营养,自己节衣缩食,每天一般就吃两顿饭,忙的时候干脆一天一顿,阳台也被改造成了简易的厨房,每到周末王玲就要去超市买降价菜。她自己更是从不买衣服首饰,衣服是姐姐的,裤子是妹妹的,鞋子是同学送的。
王玲照顾父亲占用了大量时间,但她从不放松学习,如果不是她父亲的特殊原因,她是不会缺课和请假的。她深知课后很少有学习时间,所以她的学习任务很多是在课堂上完成的,担任过她的教学工作的老师都说很少见课堂这样认真努力的学生。
一个女孩,如何能承受这么大的压力?又如何能在这样的生活中保持乐观的精神?王玲说,她常常做梦,梦到父亲突然好了,能下地走路了,一家人快乐开心的在一起吃着饭、说着笑着。也许正是这样的梦在无形之中鼓励着她坚强乐观的生活下去。
两年时间过去了,在社会各界人士、各级领导、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下,王玲坚强、乐观的生活着,精心照顾着父亲。她最大的愿望是毕业后能有一份工作,有能力照顾父亲,希望父亲能慢慢好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