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2日下午两点左右,包头市钢铁大街棉纺小区27栋底店二层的平台突然起火。事发当时大多都在午休,情况非常危险。在现场的李鹏、杜勒根、满意、郑海涛、韩小平五位年轻人三次冲进火场断电、疏散、救援,避免了更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五位“救火哥”奋不顾身火海救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救火五兄弟”。
路遇险情,奋不顾身,“救火五兄弟”的见义勇为,虽然没有感天动地,没有情意绵长,但英雄壮举,值得人间赞颂。感谢身处一个从来不缺正能量的社会,总能让我们感同身受这份温暖。不过,在“救火五兄弟”看来,一切只是“本分”,而恰恰正是这份朴素的缘由,让这份“自然而然的行为”更显真实而亲切。
我们习惯于动辄搬出道德的标尺去丈量“好人”的善举,其实,过分地强调道德底色,这很可能会过滤掉某种行为的本质内涵。比如说关于“扶不扶”的问题,真的需要上升到道德滑坡的问题吗?真的来一番道德高地的审判吗?如此,恐只徒增道德的陌生感,拉出善意的距离感。
而以“本分”的初衷,去践行一个好人的真善美,不仅让我们看到五个真实的好人,事实上,也让这番看上去值得人间赞颂的“义举”,不再高高在上。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被赞颂的好人,所需要的只是遵从内心的“本分”——在关键时刻,临危不乱,心系他人,有勇有谋。在救人之后,却能云淡风轻,回到工作岗位上,他们继续如常工作,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
而卸去道德的光环,以“本分”之心做一个好人,会让个体行为在理智和机智中到达善的彼岸。要知道,见义勇为从来都不是“重奖之下的匹夫之勇”,也不是情急之下的莽撞,而是“有勇有谋”。在整个救火的过程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这“救火无兄弟”不仅表现出在险情面前的大无畏,而且很是理智和机智。面对过猛的火势,能果断放弃救火,集中“火力”去救人;能在万分火急之时,尊重相对专业的指导,听从“有过3年消防兵经历”兄弟的安排,及时关掉电闸,解除火灾中更大的威胁。整个救火过程中,践行了生命至上的准则,急而不慌,忙而不乱,保证了见义勇为的效率和质量。
如果说“救火五兄弟”的善举,让我们感受到真实而厚重的温暖,那么被救的人们对善举的感恩,则让我们发现一种久违的人性良善。我们常常习惯于在感激之后便欣然接受别人的善意,但是,善意从来不是“施舍”,它还意味着可以流淌的关爱,这种关爱不是闭环的,而是能产生互动的光芒。被救的人们不吝惜对“救火五兄弟”的赞扬,在广泛的传播下,他们也收获了其他人的认可,而这些来自被救者和身边人对“救火五兄弟”义举的认可和褒扬,也让参加此次营救的小伙子们意识到,这场“肉身与火灾、青春与老弱”的生命营救,以“一个也不能少”的全身而退圆满收场时,一股正能量已温暖了鹿城包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