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满的圆月,是一种美。然而,那一轮弯弯的月牙,何尝不是一种更加动人心魄、引人沉思的美?残缺是一种美,残缺的生命也能绽放最美的光彩,感动日月,震撼人心。
他叫熊朝贵,云南省文山州马关县么龙村小学校长。在学校里,身高1.38米的他,被学生们亲切地称呼为“袖珍老师”。任教30载,他一直坚守在最穷、条件最差、最缺老师的下漫瓦村、上漫瓦村和么龙村小学,以矮小的身躯托起了一代又一代乡村孩子“走出深山”的梦想,真情演绎了现实版“一个都不能少”。
“我想告诉天堂里的妈妈,让她知道这世上仍有许许多多人在关心我。”当熊朝贵知道自己荣登“中国好人榜”后,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若母亲九泉之下有知,一定无限欣慰,他的儿子不仅照顾好了自己,还照顾好了身边的每一个孩子,用非常弱小却足够坚强的身躯撑起了乡村教育的脊梁。一个残缺的生命,带领着一代代乡村孩子奋勇前行,这是教育的希望,也是民族的希望。
“袖珍校长”首先让人感动的是一种生命精神。对于一个相信天道酬勤、渴望走出深山的孩子来说,身高1.38米的事实无疑是莫大的人生打击。但熊朝贵并没有陷入痛苦和迷惘的泥潭中不可自拔,而是凭借“我矮,可我的心高”的斗志,白手起家、筚路蓝缕,硬生生“拼”出一个美丽校园,也活出了出彩的人生。这种顽强的生命精神,令人由衷地感动和敬仰;这种残缺的生命美,无疑是一种更优雅、更震撼、更具内涵的美。
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注定要刻下“熊朝贵们”的光辉名字。城市人可能永远无法真正体味乡村留守儿童的求学困境。300多名孩子,每个人都有令人心酸的故事,都有卑微而执着的梦想。然而,走出深山,改写人生,谈何容易?或许有的孩子终其一生也难以抵达梦想的彼岸。感谢熊朝贵,他30年的坚守改变了无数孩子和家庭的命运,大爱无疆,功德无量。坚守西南边陲大山30年,坚持“一个都不能少”,不为荣誉和诱惑所动,这就是我国教育最需要的脊梁人物。
但我们不能止于赞美和感动。如果我们赞美和感动无法改变留守儿童的求学困境,这样的赞美和感动未免有点廉价。事实上,“袖珍校长”是孤独的,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外面的年轻人不愿进来,该拿什么留住乡村老师,留着乡村教育的火种?为了孩子,熊朝贵会继续坚守在这里;为了孩子,整个社会都有义务支持乡村教育的发展。用感情留人,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给留守儿童撑起一片没有悲伤的蓝天,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超过61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庞大而不容忽视的群体。国家卫计委今年5月公布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占比超过1/3,他们缺少父母关爱的生活、贫瘠苍白的处境,着实令人揪心。可以说,偌大的中国乡村,还有许许多多像熊朝贵这样集校长、老师、家长于一身的基层教育工作者,我们在送上掌声和鲜花的同时,更要为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