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PT-075、学生党建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师范学院  >> 学生党建之窗首页  >> 榜样力量  >> 人物访谈 >> 正文
中国商业片之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0-5

1999年,《没完没了》落幕之后,有一天,冯小刚找到紫禁城总经理张和平,说华谊兄弟出一年400万请他。“如果能和我们这边合作,我还是愿意跟这边合作,因为这边毕竟是我的恩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由于是一家国企,后者无能为力。

当时的华谊不过是个广告公司,不论发行、营销还是制作资源,和紫禁城或者北影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不过,这是一家有体制优势和市场意识的新公司。“在华谊前后,也有很多公司业绩很厉害,比如做《红粉》和《秦颂》的大洋影业,当时很牛的。可是后来,它们都消失了。前一段还有人告诉我,在香港看到以前大洋的老板,开着一辆旧夏利车。电影投资是个很残酷的行业,华谊能留下来,因为它是一家商人气质很浓的公司—商业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比较诚信、不感情用事。”高军说。

冯小刚顺理成章地去了华谊。2000年,在拍摄《一声叹息》的时候王中军用导演工作室的方式把这种合作关系固定了下来。

随着华谊越做越大,王中军和冯小刚的合作默契也越来越强。他说:“《集结号》之后一定跟着一个喜剧,这个都不用商量,肯定是这样的。喜剧之后再要什么样的?我们拿5个本子出来,大家一起商量一起挑。我和小刚早就有一个不成文的协议,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

王中军说的是《非诚勿扰》及之后的《唐山大地震》及之后的《非诚勿扰2》。他承认,影片立项和预算控制是以制片人为主的。“以《唐山大地震》为例,本来到一半冯小刚不想拍了,觉得很绝望,怎么可能拍得过5·12汶川地震的电视直播呀?这时候我不能逼他,我得找人帮他完善剧本,等到都弄好了,再来叫他看,这时候他状态也好了,就能继续走下去。这片子我就给了1亿多的预算,你说震5分钟和10分钟有本质区别吗?没有。”

他俩当然有过争执,最著名的就是《非诚勿扰》里出现的银行卡特写就让冯小刚拍了桌子,摔了一个茶杯。不过,招商银行曾经为华谊拍摄《集结号》提供了5000万元的贷款,所以这事最后冯也妥协了。在冯氏电影中,单片植入广告以10个为限。王中军说:“他具备这个魅力啊!别人你想植入也没有这么多客户啊。这个跟导演创作肯定是有矛盾的,但是这个矛盾是可以解决的。”冯小刚自己也说:“没有植入广告,片子不挣钱,制片人就不会投资拍《可可西里》、《卡拉是条狗》这样的片子,市场就不会有良性循环。”

十几年来,王冯组合的唯一一次市场险情出现在《集结号》。当时,影片拍摄过程十分辛苦,冯小刚撂话说:“谁再拍战争片谁就不是人。”初剪片出来以后,冯小刚和王中军都跟媒体说过“认赔30%”这样的话。在高军的记忆里,这是冯小刚多年来唯一一次“认”。

后来,得到新影联300万追加投资和院线支持,《集结号》作为一部没有明星的非喜剧影片,票房达到2.7亿元人民币。“那之后,冯小刚彻底自信了,他再也不焦虑了。早年间,我看他哭过,消沉过,但是现在,他唯一要做的就是坐稳中国商业片之王的位置。”高军说,“他的片子要再在市场上失败,几率很低,基本上他通过赞助和植入广告就能收回成本。今后,冯小刚的变数在于,他作为一个导演追求艺术突破的风险,比如《温故1942》、《歌声离我远去》,再一个就是他的身体不好。”

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之后,也许有人会回忆起“好梦公司”。假使当年冯小刚坚持把它做下去,它会和华谊兄弟一样融资、扩张、最后上市吗?

冯小刚谦逊地说不能。王中军直接说,“一个再牛气的导演变成一个独立的IPO公司基本上我觉得是不可能的。”

“很难。一帮搞艺术的人在一起,不容易成事。”王冉说,“不论杨澜、赵本山、姚明、科比、斯皮尔伯格,艺术家出来做公司只有两种可能,要么你是一家公司的精神领袖、品牌气质的代言人,但是运营和投资都专业团队管理。或者你想介入得更深,你一定要找一个跟自己互补的合伙人或者团队合作。无论如何,过分强调个人品牌并不是好事,比如李宁、乔丹,他们都成功地把个人品牌转化成了公司品牌,才得到延续。”即使是梦工场,也是斯皮尔伯格三个人的组合,而且不是每个片子都是成功的。

当年去美国的时候,王中军很羡慕美国人可以35岁就退休,如今看来,他的退休计划要无限期推迟了,因为他不是一个打工的。至于冯小刚,他还是一如既往地让中国的老百姓为了他的电影悲喜交加。他不再是当年那个易发火易喝大的狂躁艺术家了。他学乖了。经过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长达25年的锤炼,他已经成为一个能屈能伸、灵活的、相对的、自我分裂的折衷主义者。

刘震云在冯小刚《我把青春献给你》修订版的序言里说:“冯小刚距离大师就只差一层窗户纸了。”冯小刚并不受宠若惊。“刘震云话里有话啊!他可以说我距离大师只差一层窗户纸,也可以说其实这层窗户纸差着十万八千里远呢。”

也许,不论冯小刚、王中军还是中国人民,都在默默等待着这位导演的—不是捅破窗户纸,就是一次货真价实的失败。它今天不来,明天不来,但是总有一天会来。不过,只要冯小刚一天为人民服务,王中军一天为人民币服务,他俩各干各的,就什么也不用担心。就好像当年,冯小刚老是脆弱地问:“为什么媒体不喜欢我?”朋友回答说:“没关系,等到你百年归去那一天,全中国人都会为你流泪。”

想想,那也不算是个糟糕的结局。

版权所有:乐山师范学院

最佳访问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