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PT-075、学生党建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师范学院  >> 学生党建之窗首页  >> 榜样力量  >> 人物访谈 >> 正文
刘文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5-11-16

在青山绿水环绕的蜿蜒山路上行车近2个小时,记者在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北庄村村民王富贵的火樱桃园里,找到了枣庄市旅游和服务业发展委员会驻北庄村第一书记刘文义。他正帮着接待来自省城的一批自驾车游客。

  进村就修路

  去年,园主王富贵的这片樱桃园曾因为园前的一条“下个雨雪,走路都费劲”的土路,让他“少挣了不少钱”。“为了修路,刘文义先后几次到市旅游服务委争取到了9万元,接下来又与相关单位协商,几经波折,最后为咱村儿争取专项资金30万元,修筑了3公里小北庄村道。”北庄村支部书记王森说。

  要想富先修路,这对一个旅游局的驻村干部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现在省市都在极力发展乡村旅游,根本目的就是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在家门口实现小康。山亭区多山,著名的熊耳山、抱犊崮都在这里,青山绿水环境好,农林牧产品相当丰富,但就因这最后一公里的交通制约了村民们的‘致富路’。”今年40多岁的刘文义3年前来到北庄村,一进村他就走进田间、地头了解情况,通过对村里的情况进行调研发现,交通不便游客进不来,是这个村发展旅游的关键问题。

  王森告诉记者,修路是个老大难问题,一提到钱,大家就都犯难了。但是刘文义却迎难而上,带领村干部一班人想法子,“跑路子”,最后争取到了100多万元修路款,不仅把北庄村的路修了,还帮助徐岭村修了3.6公里路。两条柏油公路的修建,圆了村民出行的愿望,也彻底解决了北庄村人致富梦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村子变样了

  “小伙子你看,咱村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现在拾掇的多利索,路灯都是用太阳能发的电。”记者在和乡亲们的交流中感受得到乡亲们的自豪。

  看着乐呵呵的村民,刘文义对记者说起了村里的另一个大项目。“以前到了晚上村里是黑灯瞎火的,乡亲们都得拿手电筒照路,不方便更不安全。”刘文义翻开当时的工作日记,和我们聊起了修路灯的故事。

  修路灯,一是资金,二是选择什么样的灯又摆在了村委会的议事日程。刘文义和村干部们依旧靠想办法,找“路子”,筹集来了4.8万元,在村里主要地段安装了LED太阳能路灯40盏。

  “北庄村的特色种植业和休闲采摘在全市都是小有名气的,太阳能路灯与绿色环保的环境很搭配,游客开着车去采摘园,看到太阳能路灯都会感慨一下:这村子挺洋气,用的是太阳能路灯。”说到这,刘文义爽朗地笑了。

  与村民拉近距离

  “两年前初到北庄村时,村民对刘文义还是有距离的,村民也对他不抱多大希望。但是后来村民发现,刘文义下地头、睡办公室,与村民打成一片,带着村民建设果树种植基地、休闲采摘园,村民们说:‘这是个和村民贴心的干部。’”曾是村领导班子成员的李茂田告诉记者。

  如今的北庄村,火樱桃、冬桃、草莓、葡萄、板栗、核桃等采摘旅游项目日益红火,周边的“农家乐”也越来越多,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刘永明也回村经营起了“山亭人家”,每年收入10多万元。现在的北庄村是赫赫有名的山东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这些功劳离不开驻村书记刘文义。

  “俺们村的驻村第一书记,千金不换。”北庄大雁台冬桃采摘园主徐文虎说,刘文义在冬桃的种植、采摘园的发展上帮过徐文虎很大忙,还帮着他卖冬桃,徐文虎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两年间,北庄村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北庄村民也记住了这位懂旅游、懂村情、懂民心的驻村第一书记。4800多人的北庄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7000多元,还获得了枣庄市“经济百强村”的荣誉称号。

  刘文义说,要抓住这有限的驻村时间,尽可能地为村民多做些实事。

版权所有:乐山师范学院

最佳访问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