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YPT-075、学生党建之窗
您现在的位置: 乐山师范学院  >> 学生党建之窗首页  >> 榜样力量  >> 人物访谈 >> 正文
维和,为祖国赢得荣誉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7

维和,为祖国赢得荣誉

 

123,身穿制服,佩戴着联合国“和平勋章”,中国警察包苞结束在利比里亚的维和任务,回到了阔别一年的祖国。200612月,赴利比里亚执行完8个月维和任务的女军医葛向华,也随队载誉而归。

本报记  者专访葛向华和包苞,请他们讲述在利比里亚维和的日日夜夜。

  者:在我们的印象中,利比里亚战乱、疾病比较多,条件比较艰苦。

  苞:是的。特别是对各种传染性疾病的防范,是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蚊子、蜥蜴等在当地到处都是,需要格外小心,我们精神压力也比较大;利比里亚的道路状况差,没有路灯和红绿灯,故障车多。作为警察,我们始终把风油精、清凉油涂满脑袋以保持清醒,唯恐一不留神出了差错。

葛向华:每天派水车到有维和士兵守卫的水井拉水,是医疗队必做的工作。因为多年的战乱,当地疟疾、霍乱等疾病流行,多数水源都被污染了。而医疗队全天就只用这一水车水。

  者:生活上是不是也有很多不习惯的地方?

葛向华:除了“水荒”,联合国给养供给有时也会不足。以蔬菜为例,往往是从国外运来,到港口后再转运到各战区,等到了目的地的时候,肯定有相当一部分已经不能吃了。

  者:维和工作中有没有碰到紧急突发事件?

葛向华:在利比里亚,经常与枪炮声相伴,开始还是比较紧张,但见的多、听的多了,也就没有“突发”、“紧急”的概念了。去年9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我们在司令部楼前散步,院外突然传来枪声。由于院子离马路近,围墙又不高,子弹很可能直接打进来。大家只好匍匐着爬到相对安全的院子中。

  者:身处遥远的非洲大陆,面对艰难的生活,想家、思乡之情非常深切吧?

葛向华:在利比里亚,大家都害怕休息,争着加班,似乎只有一刻不停地工作才能减轻思乡之情。医疗队9个女同志都特别想家,想自己的孩子。晚上睡觉时,总梦到摸着孩子的小手,梦醒了,眼泪就不争气地哗哗往下流。我逮着空儿就跟联合国的工作人员、维和人员交流、聊天,排解自己的情绪。

  苞:作为一名每天安然享受和平、安宁生活的普通中国公民,真的很难想象和体会到远离亲人、远离家乡,被动乱与疾病、暴力与艰险包围时的复杂感受。在当地,与外界的联络很不方便,电话、互联网信号不好,速度慢,而且费用极高。

  者:听说包苞在回国后才知道自己的外婆已经去世了。

  苞:我外婆是去年7月13日去世的。老人的遗愿是不要告诉我她过世的消息,不要影响我在利比里亚的维和工作。我想,我也算用实际行动报答了她的厚爱和期望。

  者:联合国官员和当地的老百姓,如何看待中国维和人员的工作?

葛向华:我们在当地非常受欢迎,人们非常尊敬我们。在医疗分队所在的利比里亚大吉德省,无论是联合国的维和人员,还是当地居民,提起中国医生,都是赞不绝口。他们都和我们结下了深厚友谊,愿意到中国医疗队看病,当地黑人见到中国维和官兵,总伸出大拇指说,“中国人,人好,医疗技术好,OKOK!”

  者:在执行任务时,你们如何跟当地人交流、沟通?

  苞:作为维和警察,既要遵循国际标准执法,又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有一次,我和同事巡逻时,遇上一个殡葬队伍严重堵塞了交通。我们一边让当地警察找到死者家属的长者进行沟通,一边组织出殡队伍让出一条车道,终于使交通畅通。当地行人、司机表示感谢:“God bless YouChinese!”(意为“中国人,上帝保佑你!”)。还有一次,我在巡逻的时候,紧急护送一位难产的产妇到医院。母子平安后,当地百姓对我们很感激。我想,无论在世界的哪个角落,尽管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不一,但情感是可以通过实际行动来沟通的。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中国警察的风采。

  者:维和日子里,对你们触动最大的是什么?

葛向华: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战争的罪恶。战争带给当地老百姓巨大的灾难和痛苦。接诊病人时,经常会遇到一些黑人孩子。他们面黄肌瘦,双腿细得像木棍,很多人哭声微弱,眼神黯淡。我就想,孩子有什么罪,要受到这样的折磨?

  苞:回到祖国,从动荡的环境回到和平的环境,我切身感受到巨大的幸福。一个国家想要发展、想要富强,就一定要有和平。现在,利比里亚仍然留有18名中国维和警察,还有我们的维和部队。他们在那里执行新的任务,应对新的挑战,他们代表着中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与维护世界和平的行动。祝他们平安、顺利。

版权所有:乐山师范学院

最佳访问分辨率:1024x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