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保持心灵的宁静 才能享受最好的生活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为人处世的智慧。这些智慧体现于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浓缩于古圣先贤,凝结为儒家、道家、佛家等思想文化形态,并渗透于中国人的生活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拥有智慧并懂得运用智慧对于一个人至关重要。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究竟什么样的生活哲学,才称得上是中国人的生存智慧?
3月22日晚,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来到春城昆明,参加全球通VIP大讲堂活动,为现场观众带来《悟中国智慧,品精彩人生》主题讲座,以孔、孟、老、庄等思想阐述了自己对“中国智慧”的独到见解。

讲座中,于丹首先从即将到来的清明节谈到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她认为,西方文化重“神”,节日从“天”上来;而中国文化重“人”,节日都是从地里长出来,更接地气。从中国的传统节目出发,中元节入手,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每一个节日都接地气,和西方不一样,西方的节日都是从天上来。
于丹进一步举了个例子:“西方的节日特点很明显,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几乎所有节日都是人给神过的,是向神灵致敬。然而中国却不一样,从春节到清明,再到端午、中秋、重阳,都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节日,是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析出来的,是给人过的节。”就像这中元节,民间在中元节这天会举办祭祀活动怀念亲人,并对未来寄予美好的祝愿。
于丹老师还围绕“感悟中国智慧”这个话题,联系当下解读国学经典,用2000多年前先贤的至理名言解答现代人心中的困惑。她讲到,中国有三种思想:儒、道、释。在人生的终极境界上,那是达到一致的。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经过几十年的沉淀,到了七十就达到了内外合一,社会与人的内心达到了一致。
儒家用了“从心所欲、不逾矩”七个字,道家只用了五个字:“外化内不化”,这是庄子所说的。“外化,就是不要横眉冷目,在社会上要融合他人,‘化’入社会。而‘内不化’,则是内心不妥协,不会找不着自己。”佛家就更为简单,就是两个字:“觉悟”。这不是外在的标准,其实就是“见我心”,于丹说。“我们只看到别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心。”
而在这个无所不能的时代,科技的发达让很多想法都能实现,但是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忘了为什么而出发。于丹品评道,“忙”字代表“心亡”,现代人为了物质和职业这些每天忙碌的事情往往失去了自我,而中国智慧正是提醒自己“自我”永不迷失,“其实谁的心宁静,谁才能享受最好的生活。”